主筆: 吳子聰主任      台北榮總小兒胃腸科 

摘要:
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脫水,可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;儘早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,則有助加速身體康復。 


內容:
腹瀉不只是開發中國家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,也是全球性兒童常罹患的疾病,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估計,每年約有三至五百萬兒童因腹瀉死亡,即使在如美國等已開發的國家,四歲以下兒童在過去十年中,每年約有五百名腹瀉死亡的病例,其中八成患者年齡小於一歲,其主要原因為水份電解質不平衡及持續的腸絨毛萎縮造成營養不良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腹瀉初期的脫水,可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。而及早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,可促進絨毛修補,加速身體康復。
嬰幼兒在急性腹瀉時常因發燒、不願攝食、水瀉而造成各種程度的脫水。在輕度脫水時,病童精神欠佳,活動力降低,皮膚黏膜乾燥,重度脫水時則呈現嗜睡,體重減輕、血壓下降、心跳加速、前囪門及眼球下陷、肢端因循環不足而呈班駁狀,乏尿甚而昏迷、抽搐等症狀。當重度脫水,有意識不佳、嚴重嘔吐者,需住院作靜脈輸液積極治療;然而大部分患者在輕度脫水階段,甚而更早時,用口服電解質醣液即可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電解質,或可避免脫水加劇及病情惡化。而口服電解質醣液的作用即在腹瀉期,以適當的葡萄醣/鈉的比例(約為一至二比一),因腸細胞的水份運輸仍有相當程度的功能,可使水份及電解質吸收至血流循環。坊間所售的運動飲料、汽水等並不適合作為腹瀉時的口服液體,另因其含糖量過高,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負擔;其含鈉量甚低,可能引起低血鈉的電解質不平衡。且糖與鈉之比值可高達十至十五比一,亦無法促使腸細胞發揮主動吸收的功能。
我們曾研究六十例急性腸炎的嬰幼兒,給予生理性濃度的口服電解質醣液作為病童的水份補充,發現效果良好,均能在短期間達到水份及電解質平衡的目的,一方面又能滿足幼兒想飲食些東西的希望,同時可由兒童的渴感來調節液體的攝取量。口服補充法簡便、便宜,幼兒易於接受,所以特別值得推廣,並應於腹瀉開始時及早給予口服電解質的補充,不要等到有脫水出現再行治療。
另外,傳統上治療腹瀉,常會讓腸胃「休息」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,然而研究指出大部分嬰幼兒在腹瀉經補充足夠水份後,小腸仍有吸收各種養份的能力,此時應儘早給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均衡的食品如母奶或腹瀉配方,維持進食或許會使糞便量略增,但不會加重病情,相反持久禁食或僅攝取米湯與營養不足的飲食會使絨毛修復延緩,導致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金米與莎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